共享線損大數據 夯實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基礎
新中國成立70年來,我國電力事業發展迅猛,發電容量和規模都已居世界首位。但隨著能源清潔低碳轉型的深入推進,各種新型用能形式不斷涌現,我國傳統能源生產和消費模式已不適應國家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。面臨復雜的經濟形勢,國家電網有限公司提出的“三型兩網、世界一流”新戰略正是推動電網向能源互聯網轉型升級的關鍵舉措。
電能通過電網走進千家萬戶。在這個過程中,需要經歷輸電、變電、配電和用電四個環節,各環節中均會產生電能損耗,簡稱線損。線損率是在一定時期內電能損耗占供電量的比率,它是電網企業的一項重要技術經濟指標。
線損率是電網企業的一項重要技術經濟指標,加強線損管理,既能夠降本增效、提升精益化管理水平,還能及時排查安全隱患,優化配電網結構,為用戶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供電服務。近年來,隨著智能電表和自動采集的推廣,國家電網有限公司按照電量源頭采集、線損自動生成、異常智能監測的思路,攻克數據標準不一、電網拓撲割裂、數據異動失真三大技術難點,建成同期線損管理系統,實現了覆蓋全網“廠-站-線-變-戶”計量類物聯設備的有機、有序互聯,有力推動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。
線損主要由技術線損與管理線損兩部分構成。技術線損是經由輸變配售設施所產生的物理損耗,管理線損是由于計量、抄表、竊電及其他管理不善造成的電能損失。數據表明,線損率每降低1個百分點,可為國家電網有限公司節約購電量400多億千瓦時,可節約購電成本150億元。如何使用數字技術降低各個環節的線損率,是國家電網一直關注的問題,也是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的重要內容。
降低線損率并不容易,國家電網有限公司發展策劃部相關負責人說:“線損涉及到眾多變電站、輸電線路、配電線路、配變電壓器、智能電能表等,與發展、調度、營銷、運檢等多個專業部門相關。每個專業部門都有單獨的線損管理系統,他們就像平行線一樣,互相沒有交集。如何將這些數據融會貫通并進行關聯分析,挖掘數據的價值,發現隱藏的問題,這是降低線損率的關鍵,也是推進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的基礎。”
看似一氣呵成的“發-輸-變-配-用”等環節,以前由于專業分工的不同,產生了數據壁壘。數據錯誤很難避免,直接影響企業經營效益。
同期線損系統正是為了打通專業部門之間的信息壁壘。它實現了跨專業融合、全線上集成、零人工錄入、全鏈條貫通,基于問題導向實現了層層穿透、閉環管控,構建了一套齊抓共管的協同作業模式,推動基層發展、調度、運檢、營銷、計量等各個專業協同融合與友好互動。
在進行同期線損系統推廣的過程中,完成各個專業部門數據的融會貫通是系統高效運行的基礎。國網重慶市電力公司發展策劃部相關負責人介紹:“我們用兩年的時間完成了各專業部門的數據梳理工作,實現了大數據的關聯分析。通過系統,各種問題一目了然,曾經有一次我們在給基層員工培訓如何使用系統時,發現了一條線路問題,供電員工立刻前往解決,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。”
2016年,同期線損系統在國家電網經營區域內全面推廣,經過3年建設,系統完成了總部、6個分部、27個省級公司、221個市公司、1686個縣公司、2.14萬個供電所全覆蓋,實現了對國家電網4萬座變電站、8.1萬條輸電線路、27萬條配電線路、434萬臺配變電壓器的電量全監控與線損日監測,明晰了全電壓等級“站-線-變-箱(表)-戶”的拓撲關系圖,形成了貫穿“發-輸-變-配-用”的全過程電量大數據鏈條,進一步促進了營配調數據貫通。